今年以來,華潤集團按照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務院國資委對2021年度改革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部署,加大改革推進力度,一些長期困擾企業發展的瓶頸難點問題,通過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優化組織管控模式。集團明確了“戰略引領、客戶導向、權責對等、協同高效、風險可控、動態優化”的組織設計原則,明確了資本層、資產層、運營層三級管控模式和各自功能定位;優化總部職能,聚焦戰略管理、資產配置、資本運作、公司治理等核心職能,發揮“引領、發展、服務、監管”的作用,打造戰略導向、管控科學、決策高效的價值創造型總部。深化差異化管控模式,對控股類企業建立了涵蓋5個維度、14項具體評價指標的差異化管控評價模型,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參股類企業,明確對公司章程、董事會治理等管控要求。完善業務管理架構,將“科技與新興產業”與“大消費、大健康、城市建設運營、綜合能源、產業金融”并列為六大業務領域,以推動落實產業轉型升級戰略,優化集團和業務單元投資功能及分工,明確華潤金融業務定位為“產業金融”。
加強子企業董事會建設。集團共計585家符合董事會“應建”范圍的公司已全部建立董事會,其中外部董事占多數的公司數量占比91%;建立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、向董事會報告工作機制的公司數量占比98%。
建立正向激勵機制。集團將“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”作為重要突破口,堅持業績導向、跑贏大市、超越自我,不斷激發廣大經理人與骨干員工追求艱苦奮斗、追求卓越的企業家精神。選擇行業一流上市公司開展業績對標,通過薪酬與業績之間“雙對標”實現收入能增能減,形成比學趕超、爭創一流的競爭機制。對上市公司開展股權激勵,引導經理人與骨干員工關注企業長期價值。對混改企業、擬上市公司建立收益共享、風險共擔的激勵約束機制。對科創板、創業板、港股上市企業,鼓勵經理人與骨干員工參與戰略配售。對產業基金采取跟投方式,目前集團旗下8只產業基金已實施跟投計劃,實現員工與企業風險共擔、收益共享。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工資總額增長,從收入增長和凈利潤增長兩個維度賦予不同的考核權重,做到效益與工資總額同升同降。對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等“三新業務”,孵化期內根據業務需求與人員編制核定工資總額。對重點科技攻關項目、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薪酬、科技成果專項獎勵在工資總額外單獨核定,加大薪酬檢討頻次,確保薪酬水平具有市場競爭力,吸引和留住人才。
開展經理人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。集團已經與25家利潤中心第一經濟責任人簽訂了2021年度業績合同,集團領導分別與所分管的集團部室、業務單元、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簽訂聘任協議、頒發了崗位聘書。截至6月30日,開展任期制與契約化的各級企業有451家,簽約經理人1740人,完成率87.9%。
推進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工作。總部層面從戰略、組織、運營、財務管理、科技創新、風險管控、人力資源、信息化八個領域開展對標提升,打造有利于價值創造的整體生態系統。利潤中心層面,華潤置地、華潤啤酒、華潤電力、華潤水泥、華潤燃氣、華潤三九等6家試點單位先根據自身特點,以培育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,開展各具特色的對標提升工作。其他企業在現有卓越運營體系基礎上開展對標提升。
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平臺。集團加強對科技人才和研發投入的統籌管理,立足長遠培育創新的環境和基因。2021年1-5月研發費用累計投入約14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40%。截止6 月底,已有14家利潤中心成立了創委會,5家成立了科學技術協會,13家建設了研發平臺,1家設有院士工作站,7家設有博士后工作站、成立了6個聯合實驗室。
推動香港業務重塑。集團推動下屬企業華潤創業恢復其業務拓展和孵化功能,利用其在香港的優勢專注拓展香港、海外業務和集團創新孵化業務。加大與香港科研力量的結合,在港成立科學技術研究院、產業創新發展中心,搭建平臺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對接。完成一批香港新業務投資布局,涉及高端超市、地產、倉儲物流等項目。
加大兩非處置、子企業扭虧力度。截止6月底,集團共27家“兩非”企業中,已完成17戶處置工作。集團93戶重點虧損子企業整體盈利30億元,相較2018年同期減虧增利41.2億元。
強化執紀問責。引入滿意度測試、集團領導打分等新機制,將黨建考核結果與經營業績考核結果銜接,考核結果按10%權重計入企業綜合績效考核。將巡視監督要點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執行情況納入內部巡視監督范圍。制定盡職合規免責清單,根據“三個區分開來”的原則,按照權責一致、實事求是、保持謹慎、證據確定的原則,客觀公正地評價經理人應當承擔的責任。從集團管控、風險管理、購銷管理、工程承包建設和資金管理等十一個方面,客觀公正地評價經理人應當承擔的責任,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熱情。
下階段,集團將切實加強領導,對具體改革工作再細化、再分工、再加強,將進度與質量并重,確保實現集團年度改革目標。在集團層面創建有利于價值創造的平臺式生態系統、形成管資本的評價考核體系,在業務單元建設“對標世界一流星級管理提升指標體系”。完成一批企業上市、引戰工作。加大醫藥、微電子、化學材料等戰略新興領域的投資力度。完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、制度體系、保障體系,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,不斷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。加快處置非主業低效資產,進一步完善虧損治理長效機制,持續做好“兩金”壓降工作。
(本文原載于2021年8月17日《國資報告》微信公眾號,華潤宏觀經濟與政策研究院起草,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4RcYZ7VjP-9jaBH7ili47g)